以下是我院10月22日接診的32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兩位患者對於“多學科聯合、分期分型量身製定方案”的觀點:
1、來自安陽的中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李先生,病程7年,曾經采用過藥物、理療、非甾體抗炎藥等治療。目前出現骶髂關節,腰椎3-5節粘連融合,夜間疼痛難眠,晨起困難需攙扶,腰骶左右扭動困難,彎腰下蹲困難。
患者觀點:
以前也采用過很多治療方式,但是效果不理想。去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看,醫生就按西醫的理論,如開西藥、免疫抑製劑等治療;去中醫看,醫生就按中醫的理論,如開中藥製劑、針灸理療等;後來嚴重了,關節、脊柱活動難了,去市醫院,醫生說需要做手術……我覺得病情發展到這麽嚴重,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給我看診的醫生采取的治療方式太單一了,有點“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”的感覺。所以我認為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就應該是多學科的聯合治療,多種方案相結合,這樣才能有效果,有長期效果!
2、來自開封的早期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屈先生,10月18日剛在開封市人民醫院確診,當時主治醫生建議采用抗炎藥治療,因害怕藥物副作用未采納。22日,患者因骶髂關節疼痛難忍來我院就診。
患者觀點:
我目前主要疼痛厲害,所以就希望醫生馬上讓我不痛了就行了。對於多學科聯合、分期分型治療我也很認可,因為治病嘛,總要根據不同的病情,多方考慮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。但是,我目前的病情輕,沒有考慮那麽多,就希望醫生給我治療疼痛。
對於“多學科聯合、分期分型量身製定方案”,為什麽早期強直患者與中晚期強直患者會出現不同的觀點呢?難道該治療方案隻對中晚期強直患者效果理想,對早期強直患者不理想?
提醒:
無論是中晚期強直患者,還是早期強直患者都需明白:“多學科聯合、分期分型量身製定診療方案”是針對所有強直患者而製定的,無論是早期患者還是中晚期患者,在臨床上都有顯著效果。
那麽,存在兩種觀點的原因是什麽呢?
1患病的經曆不同。早期患者基本剛剛確診,主要以“疼痛”為主,所以他們希望采用某一種治療馬上緩解/消除疼痛就行了;而中晚期患者,一般都病程超過3年,采用過多種治療方式但依然不能控製病情,最終明白,單一治療方式並不能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這種疑難病。
2就診治療的經曆不同。早期患者基本以前沒有治療過,所以患者一般掛號到某個科室(風濕免疫科、骨科、中醫科、內科等),就會采取某個科室的治療方式,並認為這種方式能將自身疾病治好。統計顯示,中晚期強直患者平均就診過2-4個科室,而這些科室單一的治療方式效果並不理想,不然為什麽病情還會發展到中晚期呢?
3病情的發展階段不同。早期階段患者除了疼痛,其他症狀表現的不明顯;而中晚期患者,除了疼痛還會出現“關節、脊柱粘連受限,骨質炎性侵蝕損傷,脊柱彎曲畸形等”,治療需求不僅僅是治痛,還需要解除關節脊柱受限,修複骨質損傷等。
專家觀點:隻有中晚期患者需要“多學科聯合、分期分型量身製定方案”,早期患者不需要嗎?
鄭州草莓视频污软件強直醫院李主任分析:“多學科聯合、分期分型量身製定方案”是根據強直性脊柱炎患者【病因複雜、病情多變、病程不同、臨床症狀不同及體質、既往治療史等不同】而提出的,針對所有強直性脊柱炎患者!並沒有中晚期患者適用,早期患者不適用之說!
應該說:中晚期患者自身病情等多種因素影響,使他們認識到采取“多學科聯合、分期分型量身製定方案”的重要性;而早期患者不能因病情剛開始,認為單一治療就可以治好。那麽為什麽會有很多患者,以往早期階段采取單一治療方式,最終病情發展到中晚期呢?
【溫馨提醒】:
中華強直性脊柱炎研究總會、中華醫學會風濕免疫學分會、中華脊柱外科學會聯合鄭州草莓视频污染強直醫院共同開發的[國內首個“強直健康管理”公益APP]將於近日上線,多達10餘種健康管理運用模塊,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將首次“掌控”自身健康